汉语词典中有个非常不错的词叫做“堵不如疏”,其含义为:对一些事物不应当直接压制,而是要用疏泄的方法将事物纳入正轨,防止引起反弹。管控孩子玩手机也同样这样,用“堵”的办法不去用“疏”的方法。防止一昧杜绝孩子接触手机,激起孩子更想玩手机的欲望,而是让孩子了解玩手机时间过长的害处,合理地和孩子一块拟定玩手机的时间。
父母怎么样管控高中生手机
1、主动和学生交流一下,看看孩子对现在情况的感受,感觉手机是哪种,感觉学习应该是什么状况等等。知道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,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去应付沉迷手机这件事情。
2、和孩子讲道理,说明沉迷手机的害处。并且以身作则,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,在遇见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,需要和他们讲一下道理,并且给孩子起到表率用途。
3、不要打骂孩子。无论是沉迷手机还是有其他方面的问题,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而言,作为父母都需要平和一些对待,可以严肃批评,但不可以打骂。
4、正确引导孩子,无论是用讲故事的办法还是用赞美鼓励的办法,总之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害处,并且要准时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。
5、给孩子拟定计划和策略,并且设计好奖惩规范。高中一年级学生有我们的想法,沉迷手机的时候,别着急批评,也不要彻底把手机没收,先给他设计一些计划和策略,得到他的认同后再给孩子表明奖惩规范,然后督促孩子改变。
高中生喜欢玩手机是什么原因
1、找到收获感和价值感
如此的孩子总是成绩不太好,在老师眼里和父母眼里,如此的孩子都是不出色的孩子,他们在学习上找不到收获感,在家人和老师眼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,于是就会沉迷手机世界。
2、情感的落寞
每个人都是需要心理营养的,父母、老师与身边的人没满足孩子心理上的营养,孩子内心是寂寞的,是期望被关注的,得不到关注,就会寻求互联网。
3、榜样有哪些用途
家人的“榜样”引领,目前不少家人回家后什么事都不干,就不自然的拿起手机,如此长期的影响,孩子也会感觉手机非常不错玩,也会控制不住自己想玩,如此玩起来就一发不可救药。
4、家庭环境的影响
家庭学习环境不够浓厚,父母忽视了对家庭环境的打造,致使孩子感觉在家就是休息时间,没必要在家学习。因此学习习惯懒散,日渐沉迷手机。
5、手机中游戏的影响
孩子总是具备非常强的好奇心,手游中会设置各种有挑战性的角色,让孩子非常喜欢,这类角色在现实日常,基本非常难有类似体验。
高中生玩手机屡教不改如何解决?如此的孩子还有救吗
非常难,但并不是无药可救。高中时期玩手机可能毁掉孩子一生,父母都要看重起来,帮助孩子走出“手机囚笼”。
1、与孩子打造好的交流,和孩子面议
高中生玩手机屡教不改,相信这时不少父母早就已经指责过孩子了,甚至说打骂过都大概,其实如此做恰恰是事与愿违,孩子步入高中,已经不再是孩子子了,指责没任何用处,只能让孩子变得愈加不听话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和孩子打造好的交流,心平气和的和孩子面议,指出玩手机对身心的伤害。
2、只允许孩子在规定的时间玩手机
高中生玩手机,部分父母对此反应十分激烈,觉得孩子在高中玩手机那就是不可饶恕的,其实正是由于父母的这种想法,才使得孩子对手机愈加依靠,根据心理学的角度来讲,那就是越得不到的,就越有兴趣。高中的孩子,适合玩手机是没问题的,父母不应该表现得过于激烈,允许孩子玩手机,但要限定时间,跟孩子约法三章,譬如说每周只能玩两个小时,如此反而会让孩子不那样迷恋手机。
3、油盐不进,可以让孩子深切领会一次劳务工
不少高中生厌学,只想玩手机,父母怎么说也不听。这种孩子油盐不进,怎么说也听不进来,单纯的说教是没用的,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在休息天的时候体验一次劳务,让孩子了解不学习的工作真的非常辛苦。
4、帮助孩子打造个人兴趣喜好,渐渐淡化手机影响
孩子玩手机,说白了就是内心空虚,找不到精神寄托,而在手机这种虚拟的世界中,可以找到我们的乐趣,深陷其中不可以自拔。作为父母来讲,帮助孩子找寻个人兴趣才是重中之重,所谓的兴趣,并可能不是学习,譬如说孩子喜欢弹琴,或者说喜欢念书,这都是个人兴趣。
针对孩子的个人兴趣,父母切不可由于学习的原故而去打压,反而要无限放大孩子的兴趣,孩子有了个人的兴趣喜好,自然就不会迷恋手机了,而好的兴趣喜好,还会成为孩子生活道路的奠基石。
5、带孩子外出旅游,树立正确的生活观
俗话说,旅游可以打开一个人的格局,对于孩子来讲也不例外,其实无论是高中生、初中生还是小学生,父母都要多带孩子去旅游,拥抱大自然的同时打开内心的格局,让孩子看到外问世界的美好,如此不只能让孩子不迷恋手机,而且还会树立正确的生活观,让孩子了解学习和奋斗的意义。
6、多伴随孩子,多和孩子聊天,防止孩子因空虚而玩手机
不少父母都有同一个错误,那就是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孩子,特别是高中生,感觉孩子已经长大了,无需伴随了,其实,高中阶段的孩子学习作业重,重压大,恰恰是内存敏锐的时期,缺少伴随的孩子更容易出问题。
父母这时必须要做到伴随和交流,平常多和孩子聊天,维持好的交流,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,孩子的内心有了保障,能感觉到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关怀,不感觉空虚了,自然而然就不会迷恋手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