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年开学季,关注了数日有关新学期开学的新闻,笔者窃以为,这“开学第一课”已经到了需要从“不攀比”和“拒奢华”学起的时候了。
大学新生报到,不论家庭经济情况怎么样,手提电脑、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电子商品大致都是“标准装备”;每一个月的生活费到底应该给多少钱,业已引发数轮争论;初中生开学,同学之间也常常喜欢比比暑假都去了哪儿旅游,与自己是不是又换了小白机,打游戏又充了多少钱;小学生亦不可以幸免,书包、文具甚至父母开哪款车等都成了攀比的对象。
假如说早年间学子们互相攀比学业成绩、专长喜好还有几分可取之处的话,现在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“比拼”可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。
但这能全怪孩子们吗?显然不可以!笔者见过一个孩子,在班级里看大家都不入眼,为何呢?笔者亲耳听见他的爸爸妈妈教育他,“你的生活多幸福啊,你们班哪个的父亲有你父亲赚钱多?”“你的同学哪个如你一般有那样多高端玩具?”每天同意如此的家庭教育,你还指望孩子能不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?
不止是父母,包含老师,要时刻注意我们的言行。要从源头堵住孩子们年龄不大就钻进钱眼里的趋势,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了解“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”的道理。如此的开学第一课,远比教他们怎么样学习,怎么样搞好人际关系,怎么样发挥自己专长更要紧。
(作者杜学峰,原载《中山日报》,有删改)